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敬安(1851—1912)




  敬安,字寄禪,別號八指頭陀,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愛國詩僧。清咸豐元年
(1851)生於湖南湘潭縣,俗姓黃,世居湘潭石潭村,以農為業。幼時父母
先後去世,貧無所依,為鄰村農家牧牛,暇時始入鄉塾讀書。同治七年(186
8),一天,牧牛時,忽見籬間盛開的白桃花為風雨所摧落,不覺放聲大哭,遂
投湘陰法華寺,從東林出家。同年冬到南嶽祝聖寺,從賢楷律師受具足戒後,即
上衡州岐山仁瑞寺參恆志禪師(1811—1875),並在這裡充當苦行僧職。
隨眾坐禪之餘,時聞恆志說法,於佛學稍知門徑。這時,寺中有精一上座喜吟詩,
敬安認為那是世諦文字,非衲子的本分,曾加以譏笑。過了兩年,他到岳陽訪問
舅父,遊覽岳陽樓,有人分韻賦詩,他縱目四顧,水天一色,不覺吟了一句“洞
庭波送一僧來”。詩人郭菊蓀說他“語有神助”,因此勸他學詩,並授他唐詩三
百篇(敬安《冷香塔自序銘》)。

  清光緒元年(1875),二十五歲時,他離開湖南,先到禪宗著名道場鎮
江金山寺,從大定和尚(1824—1906)參禪。不久行腳江南,漫遊杭州、
寧波等地,遍參江浙名宿。至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禮拜,燃了二指供佛,因號八
指頭陀。其後歷游天童、天台、雪竇諸古剎。他愛好吳越山水,行腳參禪之外還
熱愛作詩。他初到杭州時(1876)即以“杭州”為題吟了一詩:“欲把杭州
當橘州,閒身到處便勾留。此生不作還鄉計,飽看湖山到白頭!”音律格調已相
當成熟。光緒七年(1881),他最初的詩稿《嚼梅吟》在寧波刊行,使他開
始在當時詩壇上佔有一席地位。

  光緒十年(1884),他自江浙回到湖南,先後住持過衡陽羅漢寺,南嶽
上封寺、大善寺,寧鄉溈山密印寺,湘陰神鼎寺,長沙上林寺諸大名剎。其間從
嶽麓山麓山寺笠雲芳圃(著有《聽香禪室詩集》)得法。溈山是溈仰宗的發源地,
他住持以後,立志復興,不到幾年,規模已很可觀。這個時期他常和鄧白香、王
闓運、葉德輝、陳伯嚴、吳雁舟諸名士往來,詩學的造詣日深。同時又加入湖南
名士王闓運等創立的碧湖詩社,和各地名流唱酬投贈,於是詩名更噪於海內。光
緒十四年(1888),三十八歲,《八指頭陀詩集》十捲出版,自述出家行腳
及學詩經過附於卷後。前五卷由陳伯嚴校刊。後五卷由葉德輝續刻,並作序說:
“其詩宗法六朝,卑者亦似中晚唐人之作。中年以後,所交多海內聞人,詩格駘
宕,不主故常,駸駸乎有與鄧(白香)王(湘綺)犄角之意。湘中固多詩僧,以
予所知,未有勝於寄師者也。”

  光緒二十八年(1902),五十二歲。東南名剎寧波天童寺方丈虛席,幻
人首座率領兩序班首代表前往長沙禮請。他即辭上林寺法席至天童寺為住持。天
童寺自明末密雲禪師(1566—1642)重興以來,規模宏大,儼然為十方
叢林模範。清末住持乏人,漸趨寥落。自敬安繼席以後,前後十年,任賢用能,
百廢俱舉,夏講冬禪,宗風大振。他認為佛法衰微,由於僧眾人材缺乏。當時杭
州白衣寺住持松風計劃在杭州開設僧學堂,他首先贊同並赴杭州協助,後因松風
為啞羊僧謀害殉教,未見成功。敬安曾作《杭州白衣寺松風和尚哀詞》悼之。光
緒三十四年(1908),寧波僧教育會成立,他被推為會長,首先在寧波創辦
僧眾小學和民眾小學,致力佛教教育事業。

  辛亥革命,國體改變。1912年全國各省佛教徒於上海留雲寺召開中華佛
教總會成立大會,公推敬安為首任會長,並設本部於上海靜安寺,設機關部於北
京法源寺。這是中國各地佛教徒最初的聯合組織。當時各地有攘奪僧產銷毀佛像
的情形,僧眾無法應付,紛紛報告佛教總會。敬安鑒於當時情況非常嚴重,思欲
加以根本挽救,於是在這一年十一月一日到達北京,和他的嗣法弟子道階前往內
務部會見禮俗司長杜關,根據約法要求政府下令禁止各地侵奪寺產。但談話未獲
結果,他即憤而辭出。十二月二日夜圓寂於北京法源寺。世壽六十二,僧臘四十
五。法徒道階等奉龕南歸,葬於天童寺前青龍崗冷香塔苑。

  敬安是一個非常愛國的詩僧。光緒十年(1884),他在寧波延慶寺臥病,
聽到法軍侵犯台灣、清軍敗於雞籠(即今基隆)的消息,激起愛國的熱情,以致
失眠。他由於精神鬱結,竟發熱病。曾寫了許多詩以見志,自言愛國之心與大慧
杲同,但道德文采不及而已。光緒末年,江浙各省學堂有提取僧產助學之議,杭
州的僧界情急,便冒用他的名義領銜,聯合浙江三十五寺請外國僧人入內保護,
以相抵制。報紙宣傳,引起中外的注意。他聽到這個消息,認為是辱國辱教的舉
動,立即致函當局,表明態度,併力請嚴行拒絶。於是清廷乃命各地自辦僧學,
以杜絶外國勢力之侵入。我國之有僧學開始於此(《冷香塔自序銘》)。

  敬安的詩是經過刻苦思索而成的,讀來使人感到雋永有味。他所寫的各體詩
都有佳句,自成風格。意境和格調都非常優美。他的著作,現在流傳有《八指頭
陀詩集》十捲、《續集》八卷、《文集》二卷、《語錄》二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