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和尚不結婚基本教義的實踐

    佛教的原始教義來說有四個實踐方式,即苦諦(世間的苦)、集諦(苦的原因)、滅諦(苦的消滅)和道諦(滅的方法),這四點統稱為“四諦”。

 

    佛陀認為苦的定義,就是在沒有悟道時,心中執於慾望之間(當時探究生命的來源是一切眾生都在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六道之間輪轉)。因此佛教徒追隨佛的解脫之道就是要擺脫這六道輪轉的命運,達到無愛無嗔的涅槃境界。

 

    如果結婚就是執著於六道中的人道表現,等於甘願沉淪於六道之苦,與佛教此聖地苦集滅道的基本教義相違背。宣化上人提出的看法是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若諸世界假設所有一切世界。沒有淫欲心。則不隨其生死相續,要能沒有淫欲的心,生死流就斷了,就不會隨著生死相續接連不斷,生死也就停止了。

            

    釋迦牟尼佛存在時代到處講淫欲的宗教團體也是很多,無論男的女的都歡喜淫欲。又想要成佛,又想要開悟,在這個世間像火燒似的,到處燃燒,淫火旺盛。一般無知的人,也就聽他,他講得不錯啊!他講得很有道理的啊!尤其青年的人,正對味道,正所謂臭味相投,大家就以盲引盲,以盲導盲。

 

     在多元社會中,往往一念間相差就很大,菩薩是愛人的,他慈悲愛護一切眾生,而沒有淫欲心。魔王也受護一切眾生,但是他專門講淫欲,專門注重淫欲,甚至於他說淫欲心愈重,開悟也開得果位愈高,以這邪說來害人。菩薩沒有淫欲心,對於一切眾生都不分彼此。有淫欲心就是魔。愛護一切眾生,這是菩薩的境界、佛的境界。魔愛人是有所企圖,有所貪欲。菩薩愛人是沒有貪欲的,沒有貪欲也就是沒有淫欲。

 

    所以佛才講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佛教和世間一切魔王的教不同也就在這一點。佛教一切世間人,修三摩地,修這個定力,先斷心淫,先要把淫心斷了,你能斷淫心。若有淫欲心,那就是落入魔考;試想有淫欲心來開悟,那就一定要落為魔王的眷屬,這也是佛和魔很相似的問題,如何證明以斷欲清淨心而出家,就必須觀察此修行者的行為,不能以他的社會地位或外貌來論定,所以即使是佛教領導者一旦有有老婆成家不結婚雖不還俗,是不被法律制約。

    以往出家師長身邊都有老婆跟隨出家,年輕的僧人長期跟隨學習,有一天徒弟說他開悟,就到他師父那兒請開示,說他開悟了。他師父問:你開的什麼悟啊?他說:喔!以前我都不懂,現在我知道師姑是女人。師姑因為是比丘尼;他搞清楚比丘尼是女人了。他師父說:是呀!他開悟了,所以就給他印證初果。給他另一種教法修行: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

 

    佛當時教育最容易犯色戒的阿難說:你歡喜這個摩登伽女已是事實,你不斷此淫心,後人就會想以淫身來求佛妙果並且想得到佛的果位,你縱然得到佛的道理,但淫根沒有除,將來一定墮到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不能出離三惡道,證道佛涅槃的果位。

              

     講佛所說的法,必須去實踐合乎此道理,佛與魔本來就是一體,越是強調行為要如佛的樣貌內心越是被魔控制,如何達到平衡中道已經是很不容易,在講社會地位及形象的時代,想要放下對彼此的好感,在人間互相照顧社會制度下不講求回報,不願意太過入世,進入深山出世修行變的更不容易,取而代之就是和尚合法結婚去眷屬護持道場,寺院女性化及打破婚姻關係的多元化的僧團倫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